学院新闻

“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第十二期——专访李恒滨老师

发布日期:2023-03-17 12:44:00 点击量:

虽然经历多个岗位,李恒滨始终认同自己是兰大化学人,在化学系(现化学化工学院,下同)工作的十二年时光,这一身份已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中。

316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开展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十二期活动,专访原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化学系党总支书记李恒滨老师。学院近年选留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学生工作人员等四十余人参加了访谈。访谈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贾静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杜生一、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国重室,下同)主任王为一起聆听。

图1.jpg

大、强、条件艰苦

19788月,李恒滨毕业于兰大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同年留校参与兰大的第一台计算机DJS-121的技术工作,后来学校将他调入行政管理队伍,虽然对原先的岗位颇为不舍,但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1985年,李恒滨从机关被调到兰大化学系工作,开始了一段让他铭记一生的经历,一干就是十二年,正是我身体、精神、精力最好的阶段

大、强、条件艰苦,这是李恒滨对化学系的初印象。

“242名教职工,时隔多年,李恒滨仍旧记得这个当时化学系教职工数字,一个教研室的人数相当于其他系的全部(教职工人数),学生也多。除了人多之外,科研机构也初具规模,分析测试中心已经建立,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强,院士陈耀祖、刘有成都在化学系,还有一大批优秀教师,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形象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时成为美谈。

回顾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的访谈,条件艰苦成了最高频的词汇,这次也不例外。今天的条件已经改善了太多,当时的通风情况很不好,楼里味道很大,还是有点受不了。求学和最初留校时李恒滨的工作空间中,没有什么气味,第一次闻到这样刺鼻的味道让他多少有些不习惯,但他发现化学系的老师们在实验室里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看到老师们都被着,我们也就跟着。因为条件不好,所以安全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在担任党总支书记期间,李恒滨还一直兼任行政副系主任,负责系里的安全工作,实验室也成了他经常需要光顾的地方,一周全面转一次,平时没事也去,调离化学系时,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就厚厚一大本。作为系党总支书记,李恒滨却并没有个人的办公室,一直和同事们共用办公桌,有老师要和我谈事情,我们就出去找个方便些的地方,他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要申请一间单独的办公室,老师们都在实验室里泡着,比我们辛苦多了

重视学生工作是传统

初到化学系工作,李恒滨担任的是党总支副书记一职。化学系有个传统,历来非常重视学生工作,教学科研当时已在全校排在前列,学生工作亦不能落下。访谈中李恒滨提到一个小故事——那时候娱乐活动比较少,为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定期在礼堂放映电影,有个同学没有买票被保卫处发现了,问他是哪个系的学生,对方辩称自己是化学系的,胡说,化学系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学生!继续询问发现果然不是,这说明化学系学生的品行等各方面在大家的心目中得到了认可。但李恒滨知道,整体的优秀并不意味着个体都是积极上进的。二十岁左右正是精力旺盛的阶段,学业压力大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有捣蛋的呢,有次去学生宿舍检查,有个宿舍的灯一直不亮,推门进去发现门窗和窗户都被毯子盖得严严实实,宿舍几个人在屋里打牌,学生调皮是正常的,不调皮是不合适的,不能当书呆子,李恒滨觉得活泼是学生的天性,关键在于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做好教育和引导后来在全校推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就是由化学系学工组首创的

图2.jpg

化学楼的灯光——教、研、学

在李恒滨到化学系工作之前,兰大教学四大台柱(无机化学的陈佩芳、有机化学的鲍启申、分析化学的张光、物理化学的张汉良)已经远近闻名,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这种重视教学的传统也一直被传承了下来。到化学系工作后,李恒滨对系里老师们教学的水平、态度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切的感受,水平高,再加上认真负责,这就是师德的表现。时任化学系系主任的周耀坤教授给李恒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劳累,周耀坤教授伏案写化学基地班材料时不小心摔倒,不幸去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那种敬业精神着实让人敬佩

忘我、投入,一天到晚在实验室,和课堂教学一样让李恒滨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们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态度。暮色苍茫时,化学楼的灯光明亮如昼。由于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李恒滨经常到实验室去,推开门,学生的面孔或许是新的,但老师一定还是上一次在同样地点打招呼的同一个人。李恒滨办公室旁边就是一位老师的实验室,这位老师曾对他说:我有时回家饭都吃不动,先要躺在床上睡上一阵子再起来吃饭。日日辛劳如此,可他从未向系里提出减轻工作量、稍微放松一下的请求,因为他深知实验基础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有些实验时间长中间又不能停止,有的老师就买个大饼,饿了凑过去啃两口,再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在化学系,黄文魁教授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也让无数人敬佩和动容,出差回来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奔到实验室,实验室就是他的家。黄文魁教授和其他一些老师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化学系学生的学风也非常好,宿舍、食堂、实验室,三个地点就串起了一个化学系学生的日常轨迹。正是由于对教、研、学的重视,在1982—1986年实施的CGPChemistry Graduate Program,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中,化学系学子多次夺魁一门八院士也成为全国学界的美谈,细数从兰大化学系走出的优秀学生,李恒滨由衷地感到自豪,我们的学生能立得住脚,到了更高的平台也是出类拔萃的

图3.jpg

2004年,与海正奖学金获奖学生在化学楼前合影

文体同样不逊色

大家对化学系的认可不光是教得好、学得好,文体方面也能拔得头筹,是一种全方位的认可。除了大力支持系里的教研、学科建设外,李恒滨和党政班子还非常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团队要有精气神,学生不成为书呆子,老师们也需要从繁忙的教学科研中得到放松,这是他们一直都有的工作理念。为了动员教职工积极参与歌咏比赛,系里的领导带头参加。由于系里创收工作做得好,还可以对老师们的付出给予物质酬劳。作为奖励的亲历者,国重室主任王为至今还记得那年运动会时,系里发了仕奇牌西装,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名牌服装。可能大家现在觉得一套西装没什么,但那个时候穷啊,中秋节发个月饼都已经很开心了。在李恒滨看来,这种集体的文体活动是一个团队精神面貌、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没有体育特长生以前,我们的学生在全校体育比赛中总拿第一,平时老师们都忙于教学科研,学生们也扎在书堆里,这些活动也增加了大家互相交流的机会。

搞创收,建大楼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于是鼓励学校发挥科研所长,参与社会服务。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化学系也主动参与其中,这方面工作富有成效,在全校可以说是最好的,系上成立了开发公司,我还兼任了总经理。老师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有了改善。化学系还通过全系教职工集资的方式凑钱搞开发,当时没有网络,老师们需要查阅文献只能通过纸质材料,资料室的空间不够用,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建一座资料楼,我们拿自己挣的钱盖的楼,建成之后资料有地方放了,老师们查阅资料也方便了,顶层还有个可以开展活动的场所。建楼的过程并不顺利,打地基时遇到了流沙,水怎么都抽不干净,施工方觉得这个楼应该是建不成了,好在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至今化学资料楼仍是学院重要的办公场所。

能干成事,主要是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一次差点打架的小故事让李恒滨颇为感动。由于年代比较特殊,系里的创收项目门面房盖成后,一些不规范的校外管理人员经常找事儿,以各种理由罚款。为了方便通行,系里决定加一个楼梯,结果校外管理部门不同意,并动手砸刚刚建好的水泥楼梯,李恒滨见状在化学楼下大喊:老师们,有人要破坏我们的财产,一声吆喝,老师们纷纷下楼跟在李恒滨后面,有年轻的老师棒子都拎上了,对方见来者不善,撒腿就跑。不说这个事情好不好,但面对问题老师们能一条心,这确实挺难得的化学系的凝聚力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体现在一件件事情上

记忆中的刘有成先生

李恒滨和刘有成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实验室里。刘有成先生的家国情怀、高度自律、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关注让他至今感慨不已。

刘有成先生先后在英国利兹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和工作。1954年,正是国家一穷二白之际,刘有成先生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国奔赴西北兰州大学工作。科技教育报国,这是刘有成先生秉承了一生的理念,也在祖国的大西北贡献了一辈子。那时候国家多穷啊,西北又跟沿海的差距那么大,交通不方便,饮食不习惯,气候也不适应,是实实在在的吃苦。有一次刘有成先生和老伴儿在操场散步,恰巧学校在搞活动,大喇叭中突然响起了国歌,刘有成拉住老伴端正站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一直到国歌唱完,没有任何准备,这就是爱国情感最真实自然的表达

图4.jpg

上世纪90年代刘有成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

1985年,刘有成先生组织召开了国际自由基化学研讨会,为开展自由基化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开了局面,这次会议也成为中国自由基化学发展的新起点,这可给化学系长精神了。同年,国家计委决定在高校和研究所建立首批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年过花甲的刘有成先生不遗余力,与系里的同仁一道,开展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即现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后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了这个平台,经费、仪器都来了,年轻人的成长也有了条件,像大树起来了,化学系科研条件和水平有了更大提升,刘有成先生随之出任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学术大家,刘有成先生却没有任何架子,特别自律。系里只要开会,刘有成先生总是提前到会,坐得端端正正的。无论身份、地位相差有多大,刘有成先生始终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委托别人办事时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商量着。虽然相差三十多岁,刘有成先生从来都以恒滨同志称呼李恒滨,恒滨同志,恒滨同志,南方独特的温厚口音穿越时光,依旧在他的耳旁萦绕。

1994年,年近74岁的刘有成先生回到了养育他的南方故土,但他始终牵挂着兰大的一切。每年过年,李恒滨都会收到刘有成先生亲手书写的新年贺卡。2007年,刘有成先生和老伴儿最后一次回到兰州,李恒滨当时在学校担任党委副书记,专门抽出时间陪刘有成先生到气象中心、榆中校区参观。刘有成先生九十大寿时,李恒滨代表学校到合肥参加宴会,并书写一个寿字为老先生贺岁,这也是化学系的传承,即对人的关爱

会管理的服务者

1985年来到化学系,到1997年离开,十二年的时光里,李恒滨把自己始终定位为一名会管理的服务者,这种理念也深深影响着他日后在学校开展工作的态度。我不搞科研教学,我能做的是和党政班子一起,把化学系的氛围和环境搞好,老师们有了困难及时帮助,互相之间有了矛盾及时解决,鸡毛蒜皮的事儿处理不好,影响很大,我们就营造好的氛围,让老师们心情愉快,把精力、注意力都放在教学科研上。通过家访,他详细了解了每一位老师的生活情况,提起当年老师们的名字,立体的形象会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并非每一位老师都支持他的工作,初到化学系工作的李恒滨年纪尚轻,总是受到一些质疑,“‘我们又没有选你,你来给我们当领导来了,不认可你嘛,但在日复一日的点滴中,年轻的小李得到了认可,我跟老师们融在一起了,生活工作在一起,高兴在一起,着急也在一起,可爱的是最初因为不了解而不认可李恒滨的一些老师们,后来反而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调离兰大的一些老师从外地返兰时总会联系李恒滨到家里看望他,这是我人生的财富,人是要有好朋友的

图5.jpg

1987年春,组织化学系教师骑车参加安宁桃花会合影

这是几代人做出来的,不是秀才想出来的

19987月,化学化工学院在原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由此院训团结、求实、奋进、创新被广为熟知。此时李恒滨已离开化学系到学校任职,但他依然对这八个字感触颇深,这是几代人做出来的,不是秀才想出来的。李恒滨认为,化学系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有深刻内涵的。他总结为:一是爱国精神,体现在50年代初,一大批学者舍弃国外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到当时极其艰苦的大西北工作。如陈时伟、左宗杞、朱子清、戈福祥、刘有成、陈耀祖、黄文魁、贾忠建等先生,为兰大化学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海内外知名大系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自此,化学系开启了持续不断的人才培养趋势,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和教授,如胡之德、周耀坤、马永祥、苏致兴、史启祯、杨汝栋、尹荣鋆、孟益民、彭周人、王流芳、周效贤等等。二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如CGP考试在全国四度夺魁,一门八院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三是师德高尚、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勤奋踏实的精神,才能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学子,钻研出一批批优秀科研成果。四是创造良好人际关系,团结和谐的精神,使化学系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正是这些,铸成了代代相传的兰大化学精神。带着化学系敢干事、不怕事的这股子轴劲儿,李恒滨和其他调离化学系的同志,在学校岗位上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图6.jpg

衔枚进取”“春华秋实”——访谈最后,李恒滨书写墨宝两幅赠与学院。寄语新时代的兰大化学人,希望年轻一代不忘前辈的艰苦,保持活力、定力和向上的精神,始终把心思放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祝愿兰大化学的明天更美好!

图7.jpg

附:李恒滨个人简介

李恒滨,山东平度人,1952年出生于辽宁大连,197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历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副书记、副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兰州大学副校长、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任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视野》杂志编委会主任。教育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赛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海峡两岸文化艺术联盟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曾获中书协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甘肃省园丁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多次在境内外举办书法展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