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活动

校友投稿——回忆恩师彭周人教授

发布日期:2020-09-02 16:27:05 点击量: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院1988级物理化学专业量子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于澍燕校友,投稿《回忆恩师彭周人教授》,以此,感怀浓浓的师恩和对恩师的思念。

原文:

回忆恩师彭周人教授

于澍燕

(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88级硕士研究生,量子化学研究方向)

我是1988年9月从四川省绵阳地区梓潼县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核工业部九院十所三室)考回母校兰州大学化学系,拜师量子化学家彭周人教授门下。

由于我是兰大稀土专业毕业,工作五年都在从事军工材料研究,彭老师照顾我的背景,开始是让我自己选题做表面化学的理论研究。后来,彭老师从广州开会回来生病了,他就安排我跟无机化学专业的王流芳老师做生物活性配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单晶晶体结构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于是,我就到王老师那里找到丙酮酸和氟脲嘧啶配体,合成出一批样品,长出了新配体和锰配合物的单晶,并测定了结构,样品由王老师拿去测生物活性。硕士论文工作进展顺利。后来,彭老师的身体状况恢复了不少,彭老师又安排我跟程型国师兄和王向阳师弟补充了稀土氟脲嘧啶配合物的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工作。毕业前,彭老师让王老师推荐我报考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戴安邦院士的博士生。1991年春节开学后,得到南京大学博士生面试通知,彭老师为了照顾我尽早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就让我提前硕士学位答辩,答辩完连夜赶火车去南京复试。复试完我就回家去了,也没有回兰州跟彭老师交差就直接去南京大学攻博了。直到回国后,程型国师兄打来电话告知彭老师已仙逝多年。

彭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还记得彭老师对我选择科研方向的几次指导。一次是关于选课,当时无机化学专业开设一门群论与化学,我准备选修,彭老师说这门课太基础了,他推荐我选修了理论物理专业顾雁老师开设的群论课。谈到我在大学一年级时自己买的一本唐敖庆的《配位场理论与方法》,他跟我说有一位台湾的理论化学工作者也看不懂这本书,还来请教他。彭老师说,这本书是利用代数写成的,非常深奥难懂,建议我先不要读这本书。彭老师又对我说,纯粹的理论化学很难突破,建议我做点应用化学。于是,在1989年春天,大家都不学习和做实验的时候,我每天在化学系图书馆阅读新到的期刊(其实已经是一年多前的影印本),有一期1988年的德国《应用化学》上登载了1987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化学家 Lehn关于超分子化学的诺贝尔演讲,我一鼓作气读完这篇演讲,就选定了我的研究方向,最后成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至今,我已经在自己当年选定的方向培养出来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其中有两位已经入选国家杰青,还有几位入选省部级优秀人才。

回顾我取得的这点成绩,都得益于彭老师对我因材施教,善于发掘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在彭老师指导下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我在超分子与自组装化学的研究中受益匪浅。下面是彭老师当年给我写的信件,我至今保存,以来纪念恩师。

图片5.png

图片7_副本.png 

校友简介:于澍燕,兰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1983年)和硕士(1991年);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理学博士(1994年);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名古屋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1997至1999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 M University)化学系研究助理(1999至2000年);香港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2001至2002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1年);北京市教委“高层次人才”引进,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绿色催化与分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授(2014年1月至今)。曾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应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太平洋化学会议2010”国际组委会委员。2009年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东京大学访问教授(JSPS fellow)。在《自然-化学》、《美国化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一流化学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