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

多维聚焦,多元培养,助力本科教育教学

——化学化工学院2022年暑期学校圆满完成

发布日期:2022-08-03 21:23:33 点击量:

711—30日,化学化工学院举办了2022年“暑期学校”系列活动。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学生成长发展、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暑期学校活动方案”和“化学化工学院暑期学校管理办法”,开展了包括短期专业课程、核心能力提升、学科竞赛、教师教学发展和社会实践等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学院在坚决执行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保证足不出户或足不出校,活动效果不打折。

 

名师引领,拓展视野,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

围绕拔尖创新学生培养,学院聚焦建设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短期课程,连续多年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名师,为本科生讲授短期课程。

电化学能量储存和转换技术已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7月11—18日,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Günther G. A. SCHERER教授通过Zoom直播,主讲了短期课程“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存储基础原理”,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170多人选修了课程。SCHERER教授从“电化学基础”“世界能源的基本形势”“电化学储能”和“电化学能量转换”四个方面进行了讲授。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了电化学能量储存和转换的基本知识,为今后进行能量转换与能量储存方面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知识储备。

1.jpg

7月11—21日,瑞典皇家工学院Ying Fu教授通过钉钉直播,主讲了短期课程“纳米半导体电子学及应用”,研究生和本科生100余人选修了课程。Fu教授详细讲授了纳米半导体的物理性能,介绍了纳米器件中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规律、纳米半导体电子学、纳米半导体量子点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晶体管、红外测温、荧光成像、光电池和肿瘤的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纳米半导体电子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纳米半导体无法媲美的奇异特性、非凡的特殊功能和广泛应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科技英语水平。

2.jpg

7月27日-29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施章杰教授通过腾讯会议讲授了短期课程“现代合成化学基础”。2020级化学强基班、2021级化学萃英班和部分师生参加了课程学习。课程以金属有机化学为基础,主要讲授了常见的现代合成策略、合成方法、配位化学理论、构象分析、周环反应、前线分子轨道理论、立体电子效应、分子轨道能量计算、轨道形成的基本准则、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及其机理等。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掌握了最基本、最经典的现代合成化学方法,对合成化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3.jpg

学院通过邀请名师,打造金课,为学生搭建了与国内外名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暑期学校拓宽视野、培养思辨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作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学院的全英文课程建设,提升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

 

聚焦前沿,营造氛围,着力提升核心能力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邀请天津大学雷圣宾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郭红超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邢献然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李健博士等4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专场学术报告,内容涉及“有机二维聚合物的合成与器件应用”“有机膦催化的环化反应”和“化学压力与结构功能”“酶催化碳氢键氧化助力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等方面。

4.jpg

5.jpg

“化学大家谈”是为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90周年举办的系列高端学术论坛,“化学加网络公益论坛”是化学加在过往线下年度峰会基础上推出的直播栏目,直播贯穿化学化工、医药日化、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与前沿化学密切相关的产业链。暑期学校期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化学大家谈”——庆祝中国化学会90华诞系列高端学术论坛第13、14、15期和“化学加网络公益论坛”第12、13期、2022年“卡宾化学前沿论坛”。学生先后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方维海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等22位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了解了“分子吸收光谱的量子计算”“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分子: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结”“合成生物制造”“全合成”和“卡宾化学”等方面的学科前沿发展,扩展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未来的科研方向,体会专家学者的学术魅力和大师风范。

6.jpg

7.jpg

8.jpg

9.jpg

“暑期学校”期间是国内兄弟院校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高峰期,学院40余名2019级本科生通过线下、线上等形式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相关研究所和兄弟院校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7月17—20日,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化学夏令营,夏令营通过线上举行,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宁夏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44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10.jpg

此外,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学在兰大”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系列培训提升班,通过聆听专题讲座,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认知得到了明显提升。

11.jpg

 

师生一心,同舟共济,积极备战学科竞赛

受疫情影响,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和“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大部分居家,只有少数学生在学校,特殊时期,特殊挑战,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在执行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备赛方案,组织疫情期间的备赛活动。

沈永雯和胡秀琴老师指导的团队将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指导老师每周召开线上会议,及时掌握学生的备赛情况,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内容、修改作品和视频,帮助学生解决备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团队成员杨俊杰同学丝毫不受疫情的影响,每日迎着朝阳走进实验室,进行大赛作品的实验内容完善。

12.jpg

冯庆华、张欢欢、徐向阳老师指导的团队将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总决赛”,针对学生居家的情况,指导教师团队通过微信群和线上会议制定备赛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及任务分工,科学合理细化备赛进度,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辅导。针对大赛所需设备在学校,参赛同学无法在设备上进行实操训练的问题,团队借助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13.jpg

此前,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西北赛区竞赛中,由陆泳吉、赵金娟、朱舒愉组成的“捐华逐鹿”队(指导教师:冯庆华、张欢欢、徐向阳)以特等奖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由冯冠晴、朱雨婷、李通组成的“共用电子队”(指导教师:冯庆华、董春旭、郭跃萍)获得一等奖。

14.jpg

此外,在7月18日—19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决赛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氢’而一举——化工催化剂领域的革新者”“陇原氢工——‘新产氢’行业领跑者”“高效清洁可回收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研发”“绿醇化工——聚酯重要原料1,4-丁二醇绿色生产工艺开创者”等4个本科生项目获得金奖。在8月2日—3日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西北赛区决赛中,由朱雨婷、李通、陆泳吉、何国强、冯冠晴组成的“兰醇醇”队(指导教师:常彦龙、冯庆华、于桂琴、杨洪蕾、董春旭)获得一等奖,由陈胤凡、甄博涛、赵里宁、何嘉豪、胡佳源组成的“萃英山下好读书”队(指导教师:常彦龙、冯庆华、杨洪蕾、于桂琴、董春旭)获得二等奖。

15.jpg

15.jpg


深化改革,打造“金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兰州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学院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有机化学”负责人曹敏惠教授为我院教师做了题为“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要点及申报准备”的专题报告。曹老师通过自己在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具体案例分享展示了如何进行说课视频的录制,最后解读了一流课程的申报要点。

15.jpg

暑期学校期间,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分头组织教学研讨和线上集体备课。对2022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2022年秋季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研讨,就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化教学内容与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性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举措。

16.jpg

17.jpg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教学研讨会。7月19日,甘肃省2022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交流会举行,学院组织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20余人参加了线上交流会。8月1和2日,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教学研讨会和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化学教学研讨会分别在线上举行,学院组织无机化学课程组和物理化学课程组的老师参加了教学研讨会,就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等与国内同行进行了交流。

18.jpg

此外,学院教师利用暑期学校积极进行“有机化学(含实验)虚拟教研室”建设,参与“化学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建设与交流,就化学类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化学类专业主干课程中外教材对比研究、化学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建议等开展研讨和调研,创新教研形态,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19.jpg

 

面对复杂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学院积极应对,迅速行动,引导学生自律自强、共克时艰,学生们在“暑期学校”期间参加了不同形式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收获。暑期学校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专业、跨学科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暑期学校已经成为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专业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