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厅

化学化工学院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李仁贵、郭鑫、刘

发布日期:2020-10-18 16:26:38 点击量:

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峰滔,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仁贵,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䶮来我校进行交流并做学术报告,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1603009785505672.png 

 告 人:范峰滔 研究员 

 

报告题目:太阳能光催化表界面光生电荷成像研究

 

报告时间:2020年10月19日(星期上午08: 50

 

报告地点:第二化学楼101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范峰滔,2010年作为优秀毕业生破格申请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入职化物所。2015年晋升研究员。2008,2012年两次荣获国际催化理事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获首届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颁发的“催化新秀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2016年获聘大连化物所张大煜青年学者,2018年获聘大连化物所张大煜优秀学者、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动态先进成像技术的表征研究,在国际上开创了紫外拉曼高温高压条件下研究分子筛合成机理的先河;发展了空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成像方法并在国际上最早将其应用到微纳尺度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成像研究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事深海资源探测的现场光谱仪研发工作,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7449米的紫外拉曼探测世界记录。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Nature Energy、National Sci. Rev.、 Chem. Soc. Rev.、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应邀在Faraday Discussion,高登会议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报告内容:

光生电荷分离是太阳能能源转化的核心科学问题。特别是对于半导体光催化剂和光电催化体系,认识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表面分布成为太阳能转化领域最挑战的前沿课题。然而,对于这些核心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几乎处于空白。报告人在国际上最早发展并利用表面光电压成像技术对太阳能光催化和光电催化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揭示了光生电荷成像的晶面间电荷分离的本质;发现了光催化剂的助催化剂增强电荷分离的作用;观察到光催化剂体系的光生Dember效应(即向阳背阴效应);揭示了近表面缺陷对于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决定性作用;解决了长期以来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剂水氧化活性位点的疑难问题,这些结果为指导和构建人工合成光催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603009875913738.png

  人:李仁贵 研究员  


报告题目:太阳能光催化中的光生电荷分离及可规模化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探索

 

报告时间:2020年10月19日(星期上午09: 30

 

报告地点:第二化学楼101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李仁贵,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于厦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2011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进行访问交流;2017年起任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微纳光电材料及光催化研究组(DNL1608)课题组长;201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9-2020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从事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 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3 篇)、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3 篇)、Appl. Catal. B(4 篇)、ACS Catal. (2篇)、Adv. Energy Mater. (2篇)、Adv. Funct. Mater. (2篇)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论文他引 3400 余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先后受邀在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法拉第讨论会议、国际光催化与光能会议、全国催化大会、全国青年催化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二十余次。荣获“中国催化新秀奖”(两年一次,每次 5 人)、国际催化大会“Young Scientist Prize”(四年一次,每次 20 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特等奖”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A子课题等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973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等。

 

 1603009949797371.png

  人:郭鑫 研究员  

 

报告题目:钙钛矿太阳电池稳定性研究

 

报告时间:2020年10月19日(星期上午10: 10

 

报告地点:第二化学楼101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个人简介:郭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导。2009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资助(洪堡学者)。2013年初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助理研究员。郭鑫博士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及相关器件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涉及有机电子学的多个分支领域,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及其传感器,有机太阳能电池(OPVs),有机热电材料和光分子开关等。目前,致力于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工作。至今在Joul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和Prog. Polym.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报告内容: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PSC)在过去十年中效率持续攀升,发展迅速。然而器件稳定性差的问题一直制约其走向应用。提高钙钛矿材料本身的结构稳定性是从根本上解决PSC稳定性问题的关键;同时,空穴传输材料(HTM)也对PSC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报告将介绍一种Dion-Jacobson(DJ)型二维层状钙钛矿材料,其相比于Ruddlesden-Popper型二维钙钛矿和传统三维钙钛矿,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以该类DJ型二维钙钛材料制备的PSC,光电转换效率接近16%,未封装器件在“双85”(85 oC和85%相对湿度)条件下和一个标准太阳光持续光照条件下,长期测试后仍能保持95%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另一方面,该报告也将从新型HTM以及非掺杂HTM的开发角度对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1603009992741640.png

  人:刘䶮 研究员  

 

报告题目:水油界面手性催化

 

报告时间:2020年10月19日(星期上午10: 50

 

报告地点:第二化学楼101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刘䶮,1998年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进入美国Brandeis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奖励: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国家优青青年基金资助以及2014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手性催化的研究工作,包括手性乳液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手性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新型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和李灿院士联合主编了wiley 出版社2014年《Bridging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Catalysis》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