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厅

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6-05-05 00:00:00 点击量: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于5月6日(星期五)上午08:30-12:00在第二化学楼101报告厅举行双边学术研讨会。欢迎参加。

 

报告人:      颜德岳 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 小分子纳米抗肿瘤药物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上午08:30-09:10

 

报告人:      张万斌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 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研究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上午09:10-09:40

 

报告人:      樊春安 教授(兰州大学)

报告题目: 天然产物合成-分子创制中的策略与方法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上午09:40-10:10

 

报告人:      马紫峰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 电化学能源工程:化学工程技术创新的新前沿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上午10:30-11:00

 

报告人:      唐  瑜 教授(兰州大学)

报告题目: 多功能稀土配合物生物探针研究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上午11:00-11:30

 

报告人:      陈接胜 教授

报告题目: 碳基能源催化材料报告时间: 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上午11:30-12:00

 

报告地点:第二化学楼101报告厅

 

颜德岳院士、教授简历

颜德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早年嚴格求解各種聚合反應的動力學微分方程組,推导了聚合物分子量分佈函數及其它分子參數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聚合物分子参數與聚合反應参數的定量關系,比较系统的发展了聚合反应动力学的非稳态理论。他和合作者還報道了帶側基和主鏈含雑原子大分子的均方逥轉半徑公式。本世纪初以来,他在超支化聚合物可控合成方面提出了不等活性雙組份合成思想,設計了多種合成途徑,發展了有效控製超支化聚合物多分散性及拓扑結構的方法,并實現了超支化聚合物的多維、多尺度自組装,尤其是在實驗室觀察到了分子宏观自組裝现象,提出和证明了其分子堆积模型。他和他的学生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聚丙烯熔體相分離誘導結晶(实验)、碳纳米管表面改性、乙烯基和氧杂环的杂化聚合等工作;还对长烷基链尼龙、非氟聚合物质子交换膜、薬物智能输送等领域做了较系统研究。1989年,和导师唐傲庆等人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唯一得奖人)。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指导的研究生有三人获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颜德岳院士报告摘要

随着心血管支架和搭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大为下降。由于环境污染和大气雾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据报道,现在每分钟我国有6人得癌症。因此,研制自主抗癌新药已经是当务之急。化疗是治疗癌症的最简便方法,但是它有下列缺点: 多数抗癌药水溶性差(不便给药), 体内半衰期短,选择性差,存在耐药性,毒副作用大。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是用高分子来做药物载体,制成抗癌药的纳米制剂。其优点是:便于给药,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药物在体内血液循环系统中停留时间长,EPR效应(穿透与停留效应)等。但是,聚合物载体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分子结构不确定(不易获得FDA的批准), 载药量低, 聚合物载体没有疗效,可能引起器官炎症,等等。针对聚合物载体的上述缺点,我们提出了两亲性小分子药-药缀合物的概念,亦即将一个亲水抗癌药分子和一个疏水抗癌药分子通过刺激响应的基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两亲性的缀合物。该缀合物在水介质中可以组装成纳米粒子,给药后可在血液循环系统停留更长时间,通过EPR效应在癌组织富集。被癌细胞内吞后,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出两种原药,诱导癌细胞凋亡。第一个药-药缀合物是用伊立替康和氮芥制备的,文章发表在JACS(2014)。这种纳米抗癌药也有两条缺点:1,两种抗癌药由酯键相互连接,需在溶酶体作用下才能够较充分水解;2,毒性还是太强。为了在癌细胞中更容易释放出两种原药,我们研制了超分子药-药缀合物。两种碱基药雷替曲赛和氯法拉滨的分子之间可以形成双重氢键,进而在水中组装成纳米粒子。以上工作提出了抗癌药物的创新概念,作为基础研究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离临床应用相去甚远。为此,我们设法把目前临床应用的三种一线药,即阿霉素、紫杉醇和顺铂,制成纳米药,大大降低其毒性,提高用药剂量,以期改进治疗效果。其中以紫杉醇纳米药疗效最佳,裸鼠实验的初步数据表明:应该有希望治愈癌症。实验正在重复中。

陈接胜教授简历

陈接胜,1979-1986年在中山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1990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任讲师,同年赴英国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戴维-法拉第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于1994年返回吉林大学,后被晋升为教授。2008年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致力于无机合成化学和固体材料化学的研究,在无机复合体系的设计制备、材料功能性质开拓及相关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论文他引9000余次。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被聘为第二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自然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陈接胜教授报告摘要

碳基复合材料因其低廉的价格、出色的稳定性和丰富的微观结构在能源转化与存储等诸多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以含碳复合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从电子结构、活性位点引入、微观结构调整以及物质和电子传输效率四个方面着手,调整材料设计策略,优化催化活性并拓展其应用。探索了新型碳基材料的宏量、绿色制备方法,设计合成了以新型纳米g-C3N4和石墨烯多维体系为代表的多功能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马紫峰教授简历

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电化学能源系统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聚电池研究院院长、美国电化学会中国区主席、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兼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计划,2009 年获得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和2013年,先后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电化学能源技术在电动汽车和大容量储能中应用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863 计划重点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等重要课题10多项,发表SCI论文180多篇,SCI引用260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

马紫峰教授报告摘要

电化学能源是基于电化学储能与转换理论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技术。电化学能源工程研究涉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体系的材料与器件设计与制造,水电解制氢也是其重要的过程,电化学能源工程技术创新为新能源汽车、储能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本报告通过电化学能源体系新材料、新器件的设计与制造过程研究,结合化学工程理论基础,阐述电化学能源工程作为化学工程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的缘由,为化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张万斌教授简历

张万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1985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1988年在该校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1997年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在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攻读博士,1997-2001年任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助理教授,2001-2003年任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横滨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3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13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张万斌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合成及不对称催化、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和经信委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与多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在内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并应邀参与了Wiley-VCH等出版社关于不对称催化和药物合成的三本英文专著(章)的编写工作。

张万斌教授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其中“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入选201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12年上海市十大科技成果。此外,张万斌教授2008-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师德标兵称号,2011年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导师,2012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奖,2012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13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以及2014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

张万斌教授报告摘要

青蒿素类药物因其疗效高和抗药性低而被WHO确定为全球抗疟市场首选药物,屠呦呦研究员也因此而获得了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市售青蒿素全部来自于药用植物黄花蒿的提取,每年不仅浪费数十万亩农田用于种植,同时由于青蒿素价格高和市场供应不稳定,仍有一半以上的疟疾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其中每年有近百万的患者死亡。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easling小组在内的多家单位,在比尔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联合攻关,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开发了由单糖制备青蒿酸的可产业化合成工艺。我们课题组在该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手性催化剂,实现了由青蒿酸到二氢青蒿酸的高效不对称催化氢化合成。进而与传统的光照过氧化反应不同,我们开发了无光照反应条件下从二氢青蒿酸到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工艺。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方便、化学选择性和收率高,便于工业化生产。目前我们已顺利完成了公斤级的放大试验,正在稳步推进其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