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第五期—— 专访苏致兴先生

发布日期:2020-10-30 15:50:00 点击量:

10月28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开展“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第五期,本期活动由高分子教职工党支部组织,邀请了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化学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苏致兴先生为支部教师和青年学子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兰大化学故事。

“一心一意学习,没有别的想法”

1955年,苏先生进入兰州大学学习。简单的一句时间点描述背后却是人们不曾知晓的艰辛故事。建国初期,很多基础建设没有跟上,苏先生和自己的同伴5人从老家靖远县走了四天才到达兰州。“有两次我们五个人差点把命丧了。第一天走了五十里路住到一家车马店里,遇到了山洪,差一点儿被洪水冲走;第四天到了皋兰,由于没有住宿的地方便借住到了一位瓜农老汉的窑洞里,次日大家都起不来,原来是煤烟中毒了,吃了几口瓜吹了会儿冷风清醒过来后就赶紧又赶路去兰州”。

“一个人的经历,跟一个人的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虽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但苏教授似乎总能抓住那些让他感受到幸福的小点滴。“我是家中祖祖辈辈第一个上大学的,我很幸福。到了大学后吃得好,我是回族,有清真灶,每顿都有炒菜,苞谷面的发糕还会撒上糖,每周还要吃两次炸酱面,小时候都没有吃过。兰大给予少数民族全额的助学金。我想这么好的环境还能干啥呢,只有好好学习。那个时候就是一心一意学习,没有其他想法”。

1.jpg 

“我对兰州大学是有感情的”

1959年,苏先生留校任教,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苏先生还要进行很多行政工作。从1959年到2001年,五十年兢兢业业,为兰州大学的发展和高分子化学科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我对兰州大学是有感情的,今天来到这里心情很不一样,好像回了娘家一样,因为我教学、科研、工作,什么都在这个院子里。”

“这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两个人”

化学系工作期间,有两个人给苏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有机化学泰斗黄文魁教授,另一位是化学系副系主任、石油化学专家周耀坤教授。“这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两个人”。

黄文魁教授每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这是我见过的老师里面不多的,包括我在内自感不如,他所有的科研都是自己动手”。黄文魁教授从事的是精细有机合成,与传统的基本有机合成有很大的区别,即用很少的原料不断地深入研究。在有机化学研究中想拿到理想的结晶体非常不容易,尤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四大普——紫外、红外、质谱、核磁,需要多次重结晶后把熔点测出来再去做元素分析,当时有很多老师无法做好这一步,黄文魁教授却凭借扎实的科研基础不断取得新突破。“精细有机合成的技巧和功底黄文魁教授是很厉害的,化学院没有其他老师能赶上他”。黄文魁教授所研究的课题都是世界级难度的,例如贝母植物碱、碘杂环化合物、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和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学模拟物的合成研究等,“国内外都争着发文章”。此外黄文魁教授还不断探索有实用价值的课题。1960年经济生活困难时期,黄文魁教授仍坚持做科研,白天在实验室,晚上拿到家里去做。1982年黄文魁教授参加学术会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怀里还抱着他的待测样品。黄文魁教授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让苏教授印象深刻,也让在场的每一位倾听者动容。

“周耀坤教授就是化学系的‘老黄牛’,他为化学系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周耀坤教授年青时代就肩负着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重担。20世纪50年代初,他协助系主任筹建化学实验楼,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担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为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夜以继日地操劳,付出了全部的精力。1986年第8期《瞭望周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兰大为何“状元”多》,讲述了在全国赴美留学考试中,2次夺得全国个人和集体第一的事迹,让兰州大学化学系举世瞩目,而这背后便是周耀坤教授的辛勤付出——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由周耀坤教授亲自选拔,让四大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讲得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周耀坤教授每天工作完晚上回到家屋子里已坐满了人,“都是找他解决问题的,就是这么一个勤勤恳恳的人。他退休之后依旧有很多人去找他,因为他最了解化学系”。去世时,周耀坤教授桌子上摆放着的是他刚刚在撰写中的化学“基地班”材料......

2.jpg

“团结创新,追求卓越”

“兰大化学精神就是——团结创新,追求卓越”。苏教授说到,“化学院是非常团结的群体,大家都是做科研,搞教学,没有争吵,没有纷争,没有矛盾,这是一直的个优良的传统”。苏教授回忆起一则小故事,当时他和友人晚间爬上皋兰山,从山上望去方圆几里最亮的就是兰大的化学楼,暮色成墨时兰大化学人仍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科学真理。正是这种团结向上的环境,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才。

“希望化学院越来越好”

访谈尾声,苏先生对化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科学研究要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做对国家社会有直接贡献的、有经济效益的工作。实践不仅仅是对学问的考验,更是对人的耐力等各方面的锻炼。苏先生正是在工厂中偶然发现光学加工有很多实际问题与化学相关,而在当时很少有研究化学的学者去钻研光学冷加工中的化学问题,由此苏先生以光学冷加工为切入点实现了科研技术上的多项突破,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苏先生还提出化学院的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两者都要过硬。基础课教学对本科生影响极大,担任基础课程的教师要选而又选,保证教学质量。“年轻一代要继承学院的优良传统,希望化学院越来越好”。

 3.jpg


人物简介:

苏致兴,男,回族,甘肃靖远人,1936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兰州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兰州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共甘肃省省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苏致兴教授曾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机械工业部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企业科研项目约10多个。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约5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级鉴定成果1项(联合攻关);省(部)级鉴定成果6项;转让技术成果5项。

1988年7月1日被评为兰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优秀教师奖章。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2000年7月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他最先对靖远县高湾乡凹凸棒矿的检测评价及应用推广进行了研究,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为此1999年(建国50周年)被靖远县评为“十大骄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