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第二期——专访潘鑫复先生

发布日期:2020-06-19 08:50:46 点击量:

  

6月12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第二期如期举行,专访原兰州大学化学系主任潘鑫复先生。本期活动由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教工党支部组织,有机化学教职工党支部部分青年教师党员、研究生党员、本科毕业生党员、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等参加访谈。

求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潘先生祖籍河南洛阳,后随家人迁居陕西西安,1954年考入兰大,如愿进入化学系,这便是他与兰大化学结缘的开始。回忆起当年求学、工作的艰辛,潘先生为我们描述了往昔岁月:“当时兰州整体是比较落后的,整个城市没有自来水,学校自己修了水塔,挨着黄河把水调来,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要说生活用水了,就连化学实验所需用水都要靠自己创造条件才能获得,像有机化学的无水溶剂,都是想尽办法才能取得。还有热源问题,我们用什么东西?没有喷灯,我们只能用煤油炉子。那时尚无电脑,系里只有一台香港购得的高级打字机,大家排队去打印文章……总之,条件确实很困难,但是我们逐渐都克服了,生活也就这样过来了。条件虽苦,但是我们学习的劲头都很足。”3.jpg

当年兰大化学的名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复旦大学来兰的朱子清先生,还有“少壮派”黄文魁先生、陈耀祖先生,留美归国的自由基专家刘有成先生等诸位名师的往事,从潘先生口中娓娓道来。“黄文魁先生的实验好得很,别人做不出来的他都能做出来。当时的实验条件差,他却能拿到晶体,尤其是做混合溶剂结晶,就更不容易。”潘先生回忆起来仍是对昔日恩师的操作赞不绝口。“操作关键看经验,实际上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里面,要靠自己琢磨。”“黄先生、陈先生他们经常发表文章,在学生们眼中,两个人好像竞争一样。嘴上不说,看到对方的文章出来,自己也要加把劲让文章很快出来。不仅成果出得快,写得也很好。正是这些老一代人的努力,兰大的有机化学才慢慢起来了。”

任职:筹建国重,稳中求进

1958年从兰大毕业以后,潘先生分配到新疆工作,五年后重又回到兰大任职,并于1982—1984年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在担任兰州大学化学系主任期间,潘先生最感自豪的便是团结全系的力量,使化学系在一种团结进取的氛围中发展壮大。他说:“化学系是根,下面有有机所、重点实验室、测试中心,要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儿。”他为全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他不拘一格地提升人才、晋升职称;改善教师的待遇,也是潘先生心头不忘的事情。

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1985年首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潘先生是参加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元老之一。他感慨万千地回忆道:“当时(首批)全国只评出了三家单位,兰大化学能抢到一家,确实是很不容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对化学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潘先生说道:“评为国重以后,经费、设备都有了保障。早年,我们缺少做核磁的条件,往往要坐飞机去北京专门做一次核磁。国重建成以后,形势就不一样了。当时,400兆的核磁从国外来了五台,兰大就分到一台,工作就方便很多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担任系主任期间,潘先生还力主建成了化学系资料楼,当时资料楼化学文献居西北之首。既方便教员们查阅文献,也多了一个教师活动的地方。这些点滴小事仍在福泽后来的化学人。正如潘先生所说,“稳中求进”是他任职期间的原则,也为化学系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带来了长足的进步发展。

2.jpg

传承:桃李天下,播誉四海

有一幕场景令潘先生至今不忘:朱子清先生去北京开会期间,带着弟子陈耀祖、黄文魁拜访自己的恩师,他在前面向老师鞠躬,而陈、黄两位弟子便在后面向师祖鞠躬。这一幕师道尊严的画面定格在潘先生脑海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如今事过多年以后,潘先生自己也将学术的薪火撒满了四海内外。

潘先生带学生有一招,就是高年级带低年级,老带新,一起过柱子、点板子,整个团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就都带起来了。他选学生特别看重的品质,一是要有灵气,二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说:“一定要拿到最后的产物,甚至有学生一步反应要做一年半的时间,不到最后就都不算数。”他回忆起自己的恩师黄文魁先生当年是怎样的痴迷于科学研究:“他把试管装在衣服里带回家,保温。”,他希望年轻人也要有这种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原上海有机所所长姜标是潘先生的得意弟子,他在科研、创业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潘先生对他的综合素质能力赞不绝口。

潘先生深情地说道:“化学系今天的成就是数代人努力的成果,靠着他们把兰大化学的声名传到了四方,化学系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一代代师者的甘为蜡炬、无悔奉献,终于收获了今天的桃李满园,芬芳四溢。

对于什么是兰大化学精神,潘先生回答:化学人热爱集体、团结一心、有向心力、敢于创新,这些就是兰大化学不断向前的伟力,这些就是我以为的兰大化学精神。

面对新一代的兰大化学人,潘先生寄语道:“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顺应历史的机遇,随大局而变化,等待时机、把握时机、抓住时机!”短短数语,正是数代兰大化学人坚守奋斗的生动写照。1.jpg人物简介:

潘鑫复,男,汉族,河南洛阳人,1937年3月生,有机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63年从新疆药物研究药品检验所调到兰州大学,1982—1984年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先后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化学系主任兼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天然产物合成方面的成就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