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采

“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专访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永祥先生

发布日期:2021-10-15 10:58:00 点击量:

88岁的马永祥先生站在熟悉的讲台上,身姿挺拔,笑容可掬,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朝气勃勃的青年马永祥。岁月雕刻皱纹,催生银发,却总是憾不动一些人的精气神。

图一.jpg

10月14日,恰逢重阳佳节,由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的“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在榆中校区第二教学楼B206举行。活动邀请了已退休的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永祥先生,为化学院青年学子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童年:吃苦耐劳,红色缘起

“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习惯、作风,往往是在童年时代形成的”。晚清时期,中华大地时局动荡,马永祥先生的爷爷挑着担子,从山东一路西行,“闯关中”来到陕西省三原县扎根生存。1933年马永祥出生,童年的生活虽有众多活泼可爱的兄弟姊妹陪伴,但缺衣少吃、逢下雨屋必漏才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起早贪黑,靠着走街串巷卖豆腐支撑起全家生活。

“三四岁我能走能跑时,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了”,上学时咿呀学字,下学时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给牲口打草、随家人下地种田是与学业同等重要的事。吃苦耐劳是马永祥先生从孩童岁月起就奠定了的人生品质。

图二.jpg

追溯马永祥先生这一代人红色基因的缘起,仿佛无法有个明确的起点,因为这一生都在红色信仰下忘我前行,但细细回想,却又似乎可以回到很久很久之前的记忆。

长征到陕北的红军陈赓部曾驻扎在三原,马永祥先生家也住有红军,四岁的他附在门框上,露出小脑袋新奇地看着党的队伍,也许是因为无法饱食让小马永祥看起来有点瘦弱,一位红军就把自己仅有的馒头递给了他。后来马永祥先生了解到一个秘密,卖豆腐的父亲承担了八路军联络员的光荣工作,这令还是孩童时期的他倍感惊讶与自豪。

信仰之门是否在那时便被轻轻叩开无法得知,但在耄耋之年回忆儿时,马永祥先生独独对这两个故事记忆深刻。

求学:勤俭自律,醉心钻研

1953年,马永祥先生进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是解放,我上不了大学”。彼时百废待兴,国家迫切需要人才,大学里伙食费不用掏,还能有助学金供给日常,马永祥先生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学习,方不辜负国和家的期望。

大学是与人品、品德的形成是非常有关系的”,由于学习较好,马永祥老师成为其他同学经常请教学业的对象,他总是耐心地解答,也因此在组织推荐入团入党时被同学们第一个推荐。

我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这种生活习惯正是在大学形成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马永祥先生是一个规划性、执行力很强的人。那时每天早上六点钟全体同学都要集体出早操,马永祥先生总是习惯性地提前一两分钟起床,这样,就可以错开高峰、提前洗漱、提前到达,享受充裕而从容的清晨时光。

图三.jpg

五十年代的母亲河黄河,不仅哺育了这里生活的人们,更成为兰大学子不可获取的“教育资源”。那时还没有制冰机,为了能在夏天时快速冷却实验,老师和同学们需要一起在寒冬挖掘黄河上结出的冰块储存起来,等夏天实验时使用。没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于是大家就想办法挂两个桶利用高度差来进行冷凝。

虽然条件艰苦,但那时的老师非常敬业,学生也很刻苦,肯钻研”。提及求学时印象深刻的老师,马永祥先生列出一串名字来,黄文魁、胡晓愚、韦镜全......黄文魁教授驾轻就熟的结晶技术让马永祥先生记忆深刻,“做结构必须要培养单晶,但有些东西很难结晶,黄文魁教授总是能够做出来”,马永祥先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正是黄文魁教授,实验过程中有个晶体结晶不出来,黄文魁教授建议添加硫酸,形成硫酸盐,“结果马上就结晶出来了”。

马永祥先生还提到两则趣事,有位同学听老师说尿素最初是从尿当中提取出来的,为了一探真假,这位同学便用烧杯装满尿液不断进行蒸发,最终得到了一层厚厚的白色结晶。还有同学为了知晓树叶、花草中是否含有挥发油,便采集洋槐花进行水蒸气蒸馏,亲自验证课堂的理论知识。

冬天大家的手上长满冻疮,同学们都用青紫的手摆弄着烧杯、试管,但一群求知少年却眼神专注、内心如火,对神秘的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探知欲。

任教:踏实肯干,力克万难

毕业后马永祥先生留校任教,有了一些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他先后被派往北京大学、北京外语学院、罗马尼亚等地进行学习,1963年在罗马尼亚留学时,他还有幸曾与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合影。这些丰富的经历为日后的教学科研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我是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干事儿很有劲头,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也下定决心为国家建设作点微薄贡献”。马永祥先生是兰州大学化学系最早重视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倡导者。

1965年,他为兰化公司合成橡胶厂无偿研制的社会服务项目“苯乙烯-丁二烯低温乳液聚合引发剂、过氧化氢二异丙苯生产技术”取得成功,1967年投产至今已经55年,仍在正常生产,是化学化工学院用于生产最早、时间最长、工艺最可靠、创造经济效益最高的应用技术。

图四.jpg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让原本正常的教学科研停滞,然而自然科学每一天都在发展,马永祥先生深感这错误的十年带给兰大化学的巨大创伤,“1977年开始招生,要给学生上课,发现好多最新的仪器、研究都不知道,我们的知识落后了”。当时有人甚至建议将石油化学专业搬到玉门油田去,为了拨乱反正,马永祥和其他老师们改设金属有机化学专业,开设新课程,寻找新方向。

但新道路总是会遇到挑战,一些教师并不看好,为了得到大家的支持,马永祥先生率先开设了《金属有机化学在有机合成当中的应用》和《化学专业英语》两门课。《化学专业英语》最初只有金属有机化学专业的二十多位学生听课,到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人来听课。那时有中日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学校很多人报考,于是就来听马永祥老师的课程,参加考试时他们发现一些考题在马永祥先生的课堂上就曾见过。《化学专业英语》现已出到第四版,成为兰大出版社精品书籍。当时很多高校也纷纷效仿出版,但总不及马永祥老师这一版,“因为我们这本书选材很好,当时都是来自最新的外文原版书籍”。

当时,为了促进兰大科研工作的发展,学校鼓励兰大学者在国外发表期刊文章。得益于曾经的留学经历,马永祥先生在文章撰写方面得心应手。很多青年教师、研究生因为英语不大通,在投稿上遇到困难。怎么找研究线索,怎么修改文章,怎么准确投稿,马永祥老师总是事无巨细地为之解答。

一个组织的发展不是靠一个人,一定要把大家都带动起来,五个指头分开没有力量,只有攥成拳头,拧成一股绳,才能有成就——这是我一生做人坚守的基本原则。”

育人:桃李三千,笔耕不辍

80岁生日时,学生们纷纷从天南海北赶来为马永祥先生庆生。照片中马永祥先生身着喜庆的寿服,在一众学生的簇拥下喜逐颜开,这应该是一名教师最幸福的时刻。马永祥先生指着照片一一向在场同学们介绍着照片中自己的学生,为人师者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图五.jpg

化学与生活、与工业联系非常紧密的”,退休后的马永祥先生仍笔耕不辍,撰写并出版了《化学与生活》一书,从水讲起,细剖、科普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化学。“科学无止境,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一直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既然选择了化学,就要爱化学,要钻进去才能有所成就,不能总在化学的门口转来转去”。

传承:意气恳恳,寄语拳拳

谈及入党的初衷,马永祥先生朴实地说:“是党培养和教育了我,没有解放就没有我的大学,也就没有后来留学、教学的经历,党教育我要勤奋、刻苦,关心大家,团结群众,我坚信党的理念。”这就是一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朴素又深沉的话语,这也是这一代兰大化学人的拳拳报国鸿志和沉沉爱党初心。

图六.jpg

忆往昔峥嵘岁月,盼未来大展宏图,攀高峰人人有志,争上游个个发光”,寄语青年学子,马永祥先生笔力犹健、话语铿锵。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兰大化学故事从1946年起笔开篇,未来章节必将愈发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