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风采

“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第三期——专访 原兰大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杨汝栋先生

发布日期:2020-07-06 16:38:01 点击量:

7月3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开展“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第三期活动,专访原兰州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杨汝栋先生。此次专访交流活动由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工党支部组织,无机化学部分师生代表、学院学生工作人员参加了访谈。

结缘于兰:源自兴趣,合母之意

杨汝栋先生出生于1933年,家乡就在与兰州比邻的甘肃临洮。1950年杨先生高中毕业,参加了解放后第一届高考招生。临洮距兰州110公里,那个年代交通不便,社会治安不好,杨先生和同伴们只能背着行李徒步赴兰赶考,“赶考途中还遇见了土匪,走了两天才到兰州”,好在有惊无险,杨先生顺利参加了考试。

慈母最怕游子迟归,作为家中的独苗,母亲希望他有所成的同时不要离家太远,所以杨先生的报考学校均锁定在兰州。“我的第一志愿兰大化学系,第二志愿是师大化学系,因为我非常喜欢化学,高中时候就做过化学实验就这样,杨先生与兰大化学系结缘,五十多年勤勤恳恳,为兰大化学学科发展倾注了满腔热忱。

1.jpg

求学于兰:苦中有获,稇载而归

1950年,杨先生入学兰大,回顾曾经的牛衣岁月,杨先生仍感慨不已。“当时兰州周围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整个兰山只有一棵老榆树白塔山上一棵树也没有,偶尔有一两株蓬草。市里都是土路,足有半尺高,没有公交车,通行都是靠马车。到了冬天宿舍非常冷,有的学生都冻病了”。虽有黄河穿城而过,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兰州可供使用的水资源极其匮乏。没有自来水,学校就用马车从黄河拉水过来蓄于水泥池中澄清,以供学校师生日常使用和实验教学。当时化学系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4个教研组,十几位教师,教材都是从外文课本翻译过来的,实验条件简陋,“做有机实验没有磨口仪器,只能用软木塞塞住,软塞又是多孔的,漏气,怎么办呢,就拿做粉笔的石膏糊住”。虽条件艰苦竭蹶,但教学丝毫不打折扣。左宗杞、陈时伟等留学归来的化学大家亲自授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也很认真,实验内容非常多,要整整做两个学期,老师们要求也非常严格”,“考试采取口试的方式,老师把试题做成卡片,学生抽签口头作答”。

谈到本科学习时候印象最深的人,先生回答说:“是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韦镜权教授,他是我的科研启蒙老师。教授是国内有名的工业化学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杨先生完成了“催化氢化棉子油”的相关课题,也正是这次经历激发了杨先生的科研兴趣。交流过程中,有人提问:“您觉得学习化学辛苦吗?”,先生不假思索道:“不苦,我觉得化学很有趣,我进入实验室很兴奋,总想着把结果做出来。

学体两不误,学生时代的杨先生还是一名体育爱好者,他喜欢打排球、踢足球、跳高,在全校运动会上曾获得过跳高冠军。杨先生真挚地勉励年轻人要多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好才能更好投身学习工作

3.jpg

躬耕于兰:身体力行,桃李天下

1953年杨先生毕业并留校任教,自此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工作五十多年,从最开始只能为学生答疑、辅导作业的助教做起,到成为兰州大学无机化学学科的中流砥柱,杨先生始终把身体力行奉为圭臬,坚持深入实验室,一面亲自做实验,一面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杨先生认为化学是一门验性学科,研究过程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现场观察才有可能被发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学生汇报,很难发现具体问题。杨先生分享了两则他在实验过程中的趣事,一是在研究芒硝全代纯碱生产水玻璃的研究中需要分析高温合成的固体水玻璃成分,实验室缺少溶解少量固体水玻璃的设备,实验一度无法继续,于是溶样设备成了杨先生朝思暮想的事。某次回家路上,杨先生听到“砰”地一声巨响,循声望去,原来是爆米花工人在卸载。突然间杨先生欣喜若狂:爆米花设备不就是合适的小型溶样设备吗?论材质由生铁铸成,可以抗碱;论容积不过1升左右,可加热、可转动又附有压力表,用于实验室中溶解少量固体水玻璃再合适不过,于是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二是曾经有学生培养配合物晶体,出来一个透明的固体物,学生以为是制备成功的配合物晶体,询问杨先生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杨先生正好在实验室,一看,“这哪里是晶体嘛,这明明是玻璃棒的一部分么,晶体的界面跟这个有明显区别的,应该搅棒的过程中把玻璃棒的头头打掉了一点点”。诙谐的言语之间体现着杨先生的育人准则: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

提及教授过的学生,杨先生如数家珍“兰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机化学尤其是稀土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全国很多地方——北京、广州、包头、甘肃等各个地方的研究所、稀土公司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先生一丝不苟、率先垂范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

4.jpg

寄希兰大化学:做一流学者,创一流学科

“我认为兰大化学精神就是老黄牛精神——立足西北,踏踏实实,放眼世界,勤勤恳恳,培养更高阶的学生”。寄语新一代化学人,展望兰大化学未来发展,杨先生说到:“打好基础,勤奋学习,做一流的学者,有所作为;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创一流学科。”

“我说这么多过去的故事是希望你们能够新旧对比,体会到老一辈的辛苦,感恩现在的条件,能够做到更好,青出于蓝胜于蓝。

2.jpg

人物简介:

杨汝栋,男,1933年出生于甘肃省临洮县,1953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长期从事无机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非三价稀土化学和稀土配合物化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五项,参与撰写《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主持承担过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甘肃省科技项目及横向应用课题等十余项。其科研成果先后五次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991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并获“甘肃省园丁奖”,1994年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